瞭望 | 为干部清除逆激励障碍
◆ 干部“不干怕问责、干多怕出事”情绪的出现,与目前干部激励制度有所欠缺有关
◆ 必须改变“多干多出事、少干少出事、不干不出事”的逆向激励,完善政绩考核体系,规范干部政绩考核机制,健全正向激励机制
为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清除逆激励障碍
文/杨桃源
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,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,重点抓住从严治吏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,治党治吏的一个鲜明特征。通过干部下基层、贯彻落实八项规定,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、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,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,一个风清气正的优良政治生态正在形成。
同时,也要清醒地看到,随着权力的舒适度降低,权力的“含金量”缩水,法规制度的刚性约束不断增强,有些干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,甚至陷入了误区,干起事来前怕狼、后怕虎,瞻前顾后,畏葸不前。反映在部门和基层的机关作风上,用老百姓的话说,就是“门好进了,脸好看了,事情却不办了”。如何抓住干部想干事、敢干事这个关键点,抓紧解决这个问题,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。
征诸实际,有的干部尽管也想干事,但面临着“不干怕问责、干多怕出事”的难题。一些干部心存忧虑,“做好没人知,做坏要自己埋单”,滋生了“只要不出事、宁可少干事”等消极情绪。
出现这种不健康情绪,与目前干部激励制度有所欠缺有关。有的地方和单位只注意“底线”管理,而忽略了“高线”冲击,考核只注意“一票否决”事项,而不注意对干事成事的激励,奖励搞大锅饭,多干少干没大差别,评优评先轮流坐庄。对于干部管理习惯搞一刀切,对个人想干事的追求关注不够。
解决干部想干事、敢干事的问题,必须改变“多干多出事、少干少出事、不干不出事”的逆向激励,完善政绩考核体系,规范干部政绩考核机制,健全正向激励机制。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干出来的。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目标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坐等是等不来的,空谈是谈不出来的,只能靠苦干、实干、拼命干。深入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稳中求进,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都需要广大干部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。
大作为的时代,呼唤想干事、敢干事的干部。这就需要严格贯彻落实《干部任用条例》,大力选拔敢抓敢管、实绩突出的干部,以良好用人导向来激励干部。应当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,完善政绩考核制度,建立差别化、合理化的考评体系,不让敢负责勇担当的干部吃亏。
深化干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改革,改变简单按职务套用职级的做法,形成新的职级体系。
参照非领导职务晋升办法,依据任职年限、考核结果、工作实绩落实晋升。
引入破格晋升,对考核连年优秀、实绩特别突出、有立功表现的,按规定提前晋升或越级晋升。
需要建立干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。
组织上根据战略目标的实现,结合干部个人实际,合理规划指导干部职业生涯规划。经常性开展职业发展调查分析,准确掌握个体意愿,结合干部专业背景、个性气质、实绩表现,形成干部职业运行动态信息,作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。
需要完善干部薪酬动态调整机制。
健全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,探索实施工资调查制度,健全工资物价补偿机制,以立法形式形成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,使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、物价水平和公务员的职责任务相适应。落实中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,健全边远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基层干部专项补贴制度,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,让干部安心扎根基层。
需要建立干部身心关爱与荣誉激励机制。
严格执行领导约谈干部制度,做到岗位调整必谈、工作生活遭遇重大挫折必谈、发现问题苗头必谈、干部主动约谈的必谈,保证谈心谈话全覆盖;
探索实行干部约谈领导制度,规定普通干部在遇到困难时,可约谈领导,表达个人诉求。
把各类荣誉表彰与经济激励、职务激励有机结合起来,使受到不同层面表彰的对象,可享受不同标准的津贴或工资待遇。
需要建立干部激励政策刚性执行的督查问责机制。
把干部正向激励政策执行落地纳入组织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,强化执行刚性约束。
解决干部干事怕出事的问题,就需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,严格落实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、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,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;
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,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;
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,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,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、锐意进取的干部。
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,促进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。
LW
刊于《瞭望》2017年第2期
原题为《为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清除逆激励障碍》
扫描二维码,关注瞭望微信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下载瞭望APP
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